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6-18 13:11:34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 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 自然社会: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 的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辨认否定观):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 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 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 又保留。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 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 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 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 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 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 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 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 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量:是食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是一食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和相对于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 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 中断。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食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i,度得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得 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 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 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 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作用。 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 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 范畴。 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方式。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同分析对应的方法。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是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 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 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 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 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 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 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 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课题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 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 习惯。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 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 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 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 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 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 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统一体。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其 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 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狭义上来说,生产关 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从广义上来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 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 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 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 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 形式、内容和方向。推动社会先前发展。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结构: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 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

  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 构的统一体。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是阶级斗争摁倒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 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心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 采取的革新举措。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来说,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 段。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 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劳动: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现实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 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 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统一体。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 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所形成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意义上来说,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 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意义上来说,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得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额资本化。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的周转:为了不断带来剩余价值而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得资本循环。 平均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 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决定过剩。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 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交替组织正度,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 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 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 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再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摁倒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 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

  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 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 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 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有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形式。 新经济政策: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社会: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