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1-13 22:22:19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因为我们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身处黑暗社会的方志敏对理想社会产生了强烈渴望和追求。几经思考和探索,他极度相信,坚信中国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终生。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中国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具体样板,表明中国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非虚无缥缈。方志敏之所以能坚守理想信念,与其个人笃信马列主义、对党忠诚、爱国爱民等高尚品格息息相关,为他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大内驱动力。同时,学习教育、实践锻炼、纪律规范、惩治约束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外约机制,为其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多重保障。这就说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与个人品质有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可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从“心”入手,切实引发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关切和思考。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日常关切,从人生的基本问题讲起。着重讲清所有实际问题背后,都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比较与选择,都与“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人需要信仰”等直接相关,生发对理想信念的内在追求,所有有关理想信念的讲述,才有被接受的可能。理想信念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同我们工作生活紧密相关,为什么大部分党员干部能在实践中坚守理想信念?因为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支撑,现实中大部分党员干部能管住自己,如手中有权,但不谋私利;手中有钱,但不奢侈挥霍;知道“潜规则”,但不随波逐流;看到“阴暗面”,但不自暴自弃。为什么能为而不为?因为不屑于这样做,耻于这样做,这就是理想信念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体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在山穷水尽风雨飘摇的中国,没有牢骚满腹,没有消极沉沦,用他们自己的肩膀扛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任,书写了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光辉一生,向世人宣誓了信仰的力量、人生的价值。

  从“理”入手,解决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性认知。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要真切认识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从中国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的唯物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的辩证法,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马克思的价值观,追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人民立场,要求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做思考决策判断,这些都充分说明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是与中国实际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党带领我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既是实践的胜利,更是思想的胜利。

  从“史”入手,从丰富的党史国史和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为奋斗内化为个人需要,这是党性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走入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从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进而产生像他们那样奋斗的意愿。深入剖析方志敏革命奋斗的一生,“忠诚、干净、担当”是其内在的特质。

  忠诚的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讲到“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他英勇就义之前表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生动地诠释了方志敏的理想信念如铁一般坚硬。艰险生活和病痛折磨都不能动摇方志敏。他读高小时就染上了肺结核,身体一直比较虚弱,经常吐血,在当时是非常难治愈,意志不坚的人得了这种病会变的十分消极,但方志敏不惧病痛折磨,坚持做到“干而复病,病好复干”。威逼利诱没有动摇方志敏,在狱中,用尽各种手段反复劝降,他始终坚持“无论如何不能做那叛党叛阶级的事情。”即使面对死亡,方志敏还以笔代枪,写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近十四万字文稿,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所替代。方志敏忠诚在于行动,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1933年1月,方志敏为解中央苏区之围毫不犹豫地奉献出了自己一手创造的军队,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指示,为中央集中力量粉碎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作出巨大贡献。他强调:“我们一切都该听从中央指挥,尤其是军事,更要集中与统一”。这与当时各地军阀千方百计保人马,保自己荣华富贵是鲜明对比。方志敏始终忠诚于党,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方志敏对党的忠诚度在他即将要献出宝贵生命的最后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写到:“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表明最让他痛苦以及放心不下的是还未成功的革命事业,方志敏始终保持忠诚本色。

  干净的方志敏担任过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但他一向过着干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方志敏在参加革命斗争十多年后,曾说:“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被俘的那一天,兵士从他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到。

  担当的方志敏一切以大局为重,坚决担起党交给的任务。1934年11月18日,中央决定由方志敏亲自率领红十军团向皖浙边出击,方志敏临危受命,“下了决心去完成党所给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方志敏率领一万人不到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了近二十万大军,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减轻了巨大压力,用生命诠释担当。

  从“事”入手,将优秀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引入课堂。把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入党性教育的课堂。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凡人名言中的至德大善,“辛苦钱万万年!”十年捡拾30余万财物归还失主的影院保洁员郑冬花在被问到守着平凡的保洁工作,是怎么坚守拾金不昧时,她用了一句民俗谚语道出了何为劳动者的本分。“父债子还,天经地义。”90多岁高龄的“最美诚信老人”郑宜栋节衣缩食67年替父还债,他告诉了我们何为信义道德。“她最多讹我的钱,讹不了我的命。我不救她,她很可能会死在我面前。”在广东创业的上饶人程善道将晕倒在雨中的老人扶起,为她撑起了一把伞,直至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才悄然离开。他用行动阐释了何为大善大义。

  理想信念教育要从触动、感动到开始行动,还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产生“我该有所行动”的强烈要求,增强“做了总会有效果”的坚定信心,形成“具体做点什么”的行动计划。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使命任务,明确了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科学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蓝图已经绘就,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必将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党员干部,定要铆足干劲,用心、公心、廉心,奋斗不息报效祖国。所谓人格,爱国第一。胸怀天下,用心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协同;公心定盘,校准行为,才能在个体与集体之间矛盾冲突时做到公而忘私、先公后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廉心不染,为国为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好方式是行动落实,面对极为严峻、复杂而艰巨发展形势,唯有不断自我革命,把决心和作为写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