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学」秦洪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ku真人

发布时间:2022-06-14 21:23:28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原标题:「党建治学」秦洪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秦洪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绽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中国人,宜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习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人民所广泛接受并坚定信仰的基本前提。

  在目标导向上契合,聚焦时代主题、引领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时,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照亮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道路。中华民族具有变革精神,几千年前的先人们就强调“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咸与维新”,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艰难探索,但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应运而生,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真正的主心骨。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聚焦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推动广泛而深刻的伟大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使得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重新勃发生机,锻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正如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在思想方法上契合,强调实事求是、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历来重视实践作用,推崇“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等,这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务实的学风,它在被同志赋予新的内涵后,写入了党的七大党章,从此被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同志明确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工作时,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同实事求是一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蕴。在传统典籍里,“守正”意为恪守正道,“循法守正”“明察守正”体现了合法性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体现了、革故鼎新、革弊创新思想。

  在价值理想上契合,追求大同社会、重视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以最终实现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人人平等、人人可以自由生活的美好社会蓝图。而中国古代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期盼《礼记》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民本思想,是中华政治思想文化核心内容。中国人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二、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早在1926年,郭沫若先生在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文章中,就浪漫主义地想象过马克思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中国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深刻把握两者关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接续推动了这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助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实现本土化、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整体、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通过扬弃性继承和弘扬,在实践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就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的历史遗产进行批判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他强调:“中国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将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挥了重要而独特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沃土壤和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尚公、仁爱、贵和、诚信的民族心理、思维逻辑和文化性格,为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我们党把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改革开放之初,同志援引《诗经》中的“小康”一词,诠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同志关注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作用,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同志借鉴传统文化“和谐”理念和“和合文化”精神,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习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结合,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深刻阐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思想。这些既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丰富了中华文明发展新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形成了丰硕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同志评价思想“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中国人,宜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一是坚持理论创新,引领中国实践。习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要求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宜自觉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接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伟大实践。

  二是推进文化创新,坚定民族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迫切要求。宜顺应时代潮流和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同当代文化相融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其时代化表达和艺术化呈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价值塑造、理论阐释、话语传播等多重维度提升,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治国理政提供精神源泉和文化滋养,用刚健厚重先进质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增强全民族文化自觉,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深化现代化实践,厚植文明根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命题。当下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就为做好“两个结合”大文章提供了广阔空间。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基因。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仓廪实而知礼节”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和为贵”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宜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实践,阐明其历史逻辑、价值取向、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明确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迫切呼唤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当前宜进一步明确问题导向,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聚焦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部署,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找到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的有益启迪,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五是树立世界视野,促进交流互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华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博大胸怀和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文明交流对话与互鉴交融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国话语说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提供思想指引、价值遵循和精神动力。

  六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责任担当。习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各部门各地区宜深入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庆祝建党百年“三件大事”激发出来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传递下去,把全党全社会的精气神进一步振奋起来;同时,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积极主动做好宣传引导和解疑释惑工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原载《学习与研究》杂志2022年第2期,作者分别系中央政研室文化研究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秦洪良、江林:其中秦洪良系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副局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