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研讨)会观点采撷

发布时间:2022-09-30 11:44:11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9月22日至23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研讨)会在荆州召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炎黄文化研究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

  会上,知名学者、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马敏等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进行交流发言。本报摘要刊发部分发言,敬请读者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追求、人民性、实践性上具有契合性。正是由于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是思想旗帜与文化基因的结合,思想灵魂与文化根脉的结合,指导思想与文化沃土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这一问题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契合性;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教训;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内容;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策举措。

  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要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提升研究水平,二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发挥多方面研究队伍的作用,三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考古工作成果相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以我们中国人才需要马克思主义,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灵魂和旗帜,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要说明其中的理由,至少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于这一理论在19世纪中期创立时本身即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这种普遍性的品格,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以及他们的革命实践相联系。其次,又在于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了世界化过程。再次,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化过程中开始了民族化,即与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的结合。

  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理由。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理由,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才能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意味着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仅仅适用于中国的特殊理论,而是要在中国昭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性和巨大生命力。

  就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演进来看,如果说先秦之前是其萌发期和奠基期的话,那么,自先秦以降至清末属于其缓慢进化期,战争后属于反思和重建期。这一分期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状况为尺度,着重其文化精神自我生成和演化的内在逻辑。

  纵观战争之后中国变法图强的艰难行程,经历了一个从器物进至制度再到精神的由浅入深、从外至内演进的历史逻辑。变革先从器物始,然后进而制度,再到文化精神,这是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历史逻辑。

  随着改革的深化与新世纪新时代的到来,加强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国精神被推到改革的前台。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成为时代的强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根植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之中。

  因此,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对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创新的精神、道行天下的精神、仁者爱人的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知行合一的精神、先义后利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修身克己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等等,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新的辉煌,从而成为推动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楚先民以荆州为中心,创造了外可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内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的楚文化。作为“楚国故都,三国名城”,先后有20代楚王在荆州定都立国,长达411年;始建于三国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长期以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炎黄文化学术研究活动,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我省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围绕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定位,充分挖掘楚文化资源,打造楚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擦亮楚文化品牌。11月中旬,我们还将举办以“传承创新,楚韵荆州”为主题的首届楚文化节,不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荆州力量。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讨会在荆州隆重召开,是荆州社科理论界的一件盛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此次座谈会,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指点迷津;能够达成合作的“共识”,为楚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能够架起友谊的“桥梁”,继续关心支持荆州,为荆州发展牵线搭桥。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原来的“一个相结合”,扩展为“两个相结合”。

  “两个相结合”既是对我们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弘扬和总结,也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两个相结合”,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根源、实践根源、文化根源及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两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核心和路径,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十分巨大。

  回顾百年来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最为主要的是着力做到几点:一是正确看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前提。二是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基础和依据。三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四是提出并解决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突破口和主要标志。五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文化基石。六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相互联结和转化是推进“两个相结合”的关键。

  “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责任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在深刻感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立下救国救民大志,毅然投身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的。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的天下责任观实质上就是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今天中国所宣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深受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大同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又运用马克思主义发扬了大同社会的价值理念,大大发展了中华天下理想观,集中表现在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剔除、对目标的对接和对现实可行路径的探寻。

  制定了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得到人民拥护确立为检验党的工作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扎根和生效;更新了中华传统天下观的思想内涵;形成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主张;锻造了中国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从客观上讲,它是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其各自需要的必然性,又是其各自实践性、人民性的契合使然。从我们党的历史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史经验科学总结。从现实讲,它是我国现实状况决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从国际上讲,它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提供了一系列智力支撑。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结出灿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之果,而且使其转化为党的思想主张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立党建党、治国理政方面的强大力量,发挥其强根固本,塑形铸魂,立志明道的重大作用。从而既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又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路径方法。一是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特别是坚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尊自信和自觉。三是要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围绕我们正在从事伟大事业不断推进相结合的进程。四是要正确认识和调适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在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上推进结合。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必须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思想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它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生长、共同发展,已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滋润和涵养着这个伟大民族。

  我们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也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处走来的历史道路。汲取历史智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而不同”“不同而和”是中国人调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新时代大国外交的基本遵循。

  荆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繁盛地。楚国八百年中有411年定都荆州,荆州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水平。荆州有以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为重点的不可移动文物4077处,文物藏品20余万(件/套),文物总量和等级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在顶层设计中,荆州市特别注重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法律法规制定、城市规划中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打造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荆州模式”。在文物保护方面,荆州市强化持续投入,全面打造文物保护利用典范,已创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荆州依托本市的博物馆、文保中心和在荆省属高校长江大学等科研及学术机构,开展荆楚文化研究与推广,形成了“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地方教学”的研究模式,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荆州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硕果累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荆州以文教、企业为依托,探索形成“非遗+职教+企业”中国非遗保护“荆州模式”。在传统文化创新领域,荆州通过大力打造以荆楚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一批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成了“网红”景点,形成了湖北省荆楚文化特色旅游的热潮。

  在荆州,荆楚传统文化不再是历史书中的枯燥叙述,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现实。它与规划结合,成为城市无处不在的景观;它与高科技结合,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演出;它与文创结合,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创产品……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的荆州,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