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2-06-13 05:51:44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强调理论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开辟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遵循,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思想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高度的契合性和融合性。进一步做好“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正能量。

  习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具有契合性和融通性,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释放思想伟力和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研究素材主要取之于西欧特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等,其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欧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就必须赋予这些理论以中国民族文化的形式,通过融合聚变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宏观的而不是具体的,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针对全人类的而不是针对某一国的,因此,它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指导意义。

  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键与精要、体系与主干,就要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努力提炼其精神标识与精髓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向善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性。

  习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四个讲清楚”,为建设基于历史、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富有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路径。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走过了“是否结合”“能否结合”到“如何结合”“怎样结合”的过程,形成了“结合说”“互补说”“改造说”“综合创新说”等观点。

  关于结合问题,学术界在实践中有不同的做法。以哲学为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料以证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框架去整理中国哲学。这种结合形式,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一定意义。但它是一种浅层次的解读和宣讲,实质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注解和证明,而不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逻辑地包含二者的“结合”。中国大地上的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一致性。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讲仁爱、行仁政,提倡“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相应地,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再比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上,中华民族期盼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人民认同、接受、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吃”掉、“化”掉另一个,也不是二者混合为一,而是各自都朝着相互融合、相互同化的方向发展,产生新的思想和理论,是耦合、协同、互动的非线性作用过程。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传承和永恒。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两个结合”是“化学反应”,是以民族历史文化形式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先进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引我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着力点。习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最为重要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与现代结合、与大众贴近、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对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应该主动回应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文明进步发挥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单属于哪个民族,而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就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李单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