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诠释学思ku真人想的三个重要维度

发布时间:2022-08-16 14:57:56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马克思在其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很少涉及西方正统诠释学理论。根据桑德库勒的统计,马克思仅在1858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书信中提到过“诠释学”一词,并且是在稍具贬义的层面使用这一术语。但是,这不意味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缺乏诠释学思想,只不过这一思想向度在其理论体系中呈现方式比较独特罢了。因此,我们决不可低估马克思的诠释学贡献。

  由于马克思在阶级立场、理论旨趣以及实践倾向方面有别于西方正统诠释学家,因而他在解释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表达信念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创性,展现出一种新的诠释学,我们可以称之为“批判诠释学”。从理论上看,这一诠释学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批判方式,来质疑宗教意识的虚幻,揭露意识形态的神秘,揭示资本现象的实质,形成了以“明显意义”解码“隐含意义”的解释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诠释学家利科将马克思同尼采、弗洛伊德一道视为“怀疑大师”。

  在宗教意识的批判上,马克思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自己创造了宗教,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毋宁说,这是一种没有获得人自身真实性的意识,虽然它也属于人的自我意识,却是作为幻想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幻想为宗教披上了神圣的面纱、带上了神圣的光环,因而它在内藏现实的苦难的同时,暗含了对现实苦难的反抗。通过批判宗教意识的虚幻性,马克思意在使人摆脱幻想,实现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由虚幻天国到现实尘世的转变,最终解放自己。“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不言而喻,恰恰在这里,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在意识形态的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当时流行的(特别是在德国流行的)意识形态的神秘性,这一神秘性集中体现在它的虚假本质上。在马克思看来,流行的意识形态力图从唯心主义立场来解释现实世界和历史,宣扬意识和观念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因而流行的意识形态对现实作出的所谓“批判”,要么是在观念领域“打圈圈”、以“语词”反对“语词”,要么是对现存世界保持某种默认或悬置。显然,这种“批判”是软弱无力的,不可能触及问题的关键之处。与“玄学家”们不同,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主张从物质实践来阐释现实、历史和观念,他明确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从时代的某种范畴和观念来解释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要想拨开流行的意识形态的种种迷雾,揭开占统治地位思想的本质,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产生这些意识形态观念的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根本旨趣。

  在资本实质的批判上,马克思不赞成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资本的分析和理解,因为在这些经济学家那里,资本被看作单纯的“物”,并且资本的增殖被理解为自然现象。针对这种几乎是“共识”的观点,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最为常见的“商品”作为切入点,进而深入到对“资本”的分析,不但全面地考察了资本产生的历史过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作的社会后果,阐明了作为历史现象的资本之实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它往往有着像商品、货币、地产等这样“物”的外观,以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被这种“物”的表现形式所迷惑,存在一种错觉甚或幻觉,误以为资本就是单纯的“物”,并引发社会“拜物教”风气的盛行。为了驳倒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错误见解,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由于这种生产关系产于社会生产活动,因而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显然,一旦马克思把资本理解为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他就将资本理所当然地也看作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推论,既然资本是社会历史现象,它也就有着终结的时间节点。可以说,马克思超越同时代经济学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透过“物”的表象深刻揭示出资本的实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了资本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社会生活的普遍异化,看到了资本的任性已敲响了资本主义自身的丧钟,从而科学地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般地说,马克思对宗教意识虚幻性的质疑、对意识形态神秘性的揭露以及对资本现象实质性的揭示,都体现了他对“虚假”意识、“虚假”观念的批判,它们构成了马克思批判诠释学的三个重要维度。虽然马克思诠释学思想不属于西方正统诠释学行列,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和低估马克思诠释学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深入发掘马克思批判诠释学思想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理应构成学界理论研究的一项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