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真人厘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22-07-25 13:23:08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文化、后发展国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负责人、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张 琳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深刻阐释,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视阈,更好地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相关教训。

  从“源”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厘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从源头上看,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苏俄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重要基础。以苏俄马克思主义为中介,以“十月革命”为榜样,使得中国在进行中国革命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并为后来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俄经验神圣化提供了土壤,妨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和文本解读的模式上,更是深受苏俄马克思主义影响。总体看,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具有过分突出经典文本的“论战”色彩和至尊地位;过分强调文本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内容,强调斗争性而抹杀同一性;文本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解读模式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表现在文本选择和解读的内容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别突出了唯物史观,对文本的解释向度也主要囿于“阶级斗争”视阈。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对于马克思主义所赖以产生的西方文化背景缺乏必要了解,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缺乏清醒认识。由此,对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合,也就没有自觉纳入思考的视野,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所在。对此,需要认真加以思考和总结。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传统的国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广为传播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纲领?这需要从文化视角和维度,深入探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层面上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问题。

  文化层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性,这是二者实现文化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差异,是其实现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正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与中国文化传统迥异的西方文化特征,它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构成一种互补关系,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异质相吸”的内在根据。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指导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才能够满足中国文化自身更新和不断进化的内在需要。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思想,不仅为文化重构提供了典范,而且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又要剔除和警惕传统文化负面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约和渗入,从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精华相融合、同中华民族精神相贯通,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具有更鲜活的民族表达方式,具有更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