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ku真人

发布时间:2022-07-25 13:20:53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内容摘要: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实践、文化三个维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充分研究了中国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实践、文化三个维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求索过程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框架下,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联系时,基于实践过程中主体、对象、条件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应用化特征。这就需要实践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将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具体化、现实化。在百年光辉历程中,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总结近代中国的挫折和经验基础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彼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奋斗实践过程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发动群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之路。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阻挠,中国人始终秉持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过程

  马克思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中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中国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又有效克服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昭示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中华文明持续千年的奥秘,凝聚着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的力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提高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认识力、认同感,就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性,就是以文化自信来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爱国主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友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耦合之处。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国增强了中国人民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共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生命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也符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推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维度不断探索真理、实践维度艰苦奋斗、文化维度推陈出新的历程。回顾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实践下,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有力的道路指引和理论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创新研究”(19ZDA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