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真人乡村振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7-25 02:59:49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结合起来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过程。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农民群众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乡村振兴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又要立足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创造性探索,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新时代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石。一是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优先从致富能人、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重点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服务能力强、心系“三农”的年轻后备干部,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主要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践教育、“微党课”等形式满足农村党员的多样化、多层次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三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理念,量化服务内容,重点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容村貌改善、群众满意程度等纳入服务考核内容,推进村干部坐班制度化,提高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有更多获得感,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在,在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尊重农民意愿,拓展服务内涵,丰富服务供给,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深层次文化需求,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二是重视优秀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合理适度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类场馆,让优秀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重焕风采,重塑农民群众价值认同。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奖善罚恶作用,坚决遏制腐朽落后思想和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村民互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适时推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新时代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让农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满足中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是传播内容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增收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难点问题,以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做出理论回应和政策解读。同时,牢牢把握理论宣传的主导权,引导农民群众培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二是传播方式尊重农民群众接受习惯,探索构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善于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彰显科学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推进农村理论宣讲常态化,将宣讲服务送到村头巷尾、农家大院、田间地头,面对面为农民群众解疑释惑。三是灵活运用显性传播方法和隐性传播方法,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将宣传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目的。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科学的体制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一是健全人才队伍选拔、培养、保障机制,加强专、兼职理论宣传队伍建设,重点选拔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熟悉“三农”工作的基层党员干部、党校教师作为专业化队伍的主体力量。同时,从乡村道德模范、致富能人、退休干部中选拔“草根宣传员”,及时发现、奖励、表彰有突出作为的人员,保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二是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资金、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度,推进抓实“文化下乡”“村村通”“村村响”等工程,加强农村理论宣讲基地建设,拓展宣讲空间。三是健全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理论宣传的真实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宣传内容和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正被广大农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成为农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