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中发现百年大党胸怀天下的思想之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06:47:25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编者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党一步步走过来,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本期理论版特别邀请“理响泉城”智库专家对这“十条历史经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进行深度阐释。本期策划:肖明君李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中国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十条历史经验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决议指出,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毫无疑问,中国特有的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格局,是以中华民族“和”文化为文化基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我们认为,这正是中国胸怀天下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基因。

  中国特有的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格局,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和精神底色。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和价值本源,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逻辑主线,以人类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理论为现实思考,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为终极价值目标,关切和思考人类社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就自身胸怀天下的品格,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注重用整体性视野思考人类命运。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正是基于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深刻批判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科学展望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理论宗旨:“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立足全人类利益思考问题,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真正的共同体即的设想,成为人的崇高理想。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充分体现的正是关照人类整体命运的自觉。1956年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5年同志说:“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017年习进一步宣示:“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一脉相承的这些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关怀理念。

  以人类整体性视野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民族交往理论并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变革原有的社会关系,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还将平等、正义、公平的原则应用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程度是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民族休戚相关的,各个民族应该在平等交往过程同发展。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与各个国家和民族和平共处、平等合作、追求双赢共赢多赢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了国际交往的潮流。中国的这种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和实践,必将为进一步扩大世界各民族普遍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生产力迅速发展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的结果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即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民族交往的扩大使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走向“一体化”,整个世界成为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宣言》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马克思认为生产和资本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历史”的“总体性”是的基础条件。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习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

  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民族的和阶级的狭隘视界,展现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图景。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在进入21世纪的现代世界历史中,各民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趋紧密。基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全球性相互依存、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这个“世界历史”客观现实,习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思考各国依存现状与人类未来前途的重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所开创的“当代世界历史理论”。追求全人类真正的共同价值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就必然具有共通的价值取向。西方国家把“人权、民主、自由”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而实际上,资产阶级的“人权、民主、自由”本来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而诞生的,资产阶级本来就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提出的这些口号。所以,在现实中,每当这些口号符合他们利益的时候,西方就祭出“普世价值”的大旗;而当这些口号与他们的利益冲突的时候,这面旗帜立刻蒙垢。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发展、公平、自由的共同价值。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模式,目标也是保证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中国提出,应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理念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中国致力于“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就同西方国家虚伪的“普世价值”划清了界限。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虚幻的双重标准,“美好生活”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逻辑,是对人的自由、发展、人类解放、幸福的深度关切,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全体社会成员公平、自由的价值理念,在目标指向上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理想也高度契合。

  总之,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的百年经验之一,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是人、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追求,也是坚守唯物史观、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经验。胸怀天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全球化趋势的清醒感知、对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