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连”带领热血青年开启乘风破浪的成长之旅

发布时间:2022-07-22 15:16:53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傅潇,暑假来临前一直忙碌在校园里——参与校园消防安全巡逻、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变身为图书搬运工……这是他所在的“老兵连”志愿承担的校园服务工作。9月,他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教官”,肩负大一新生的入学军训任务。

  “老兵连”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特别的学生组织。2018年,学校以退伍复学的青年为骨干组建起了一支队伍,由他们承担校园秩序维护、志愿服务等。经过4年的发展和扩大,如今的“老兵连”里也有了一些普通同学的身影,他们的服务口号“有困难找老兵连”传遍校园。

  傅潇是在2019年加入“老兵连”的。那年,刚从部队退伍的他重返校园时,便被学校里一座“航母”造型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每年开学季,这座特别的建筑都是吸引大批新生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热血青年们也开启了人生的“乘风破浪”之旅。

  在军营里,“独立和成长”“使命和担当”是傅潇的关键词。2017年,傅潇18岁,他应征入伍。两年的部队经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岁生日的那天,恰逢部队出任务,需要在野外进行三天两夜的实战演练,他的职责是携带部队所需的电台,为了保护设备不被雨淋湿,他在牛棚里一夜没睡。那一夜,傅潇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到学校的他,依旧会被“使命感”吸引。

  长期以来,“老兵连”的底色就是“红色”,这种力量是吸引傅潇加入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当地疫情反弹,傅潇和“老兵连”的战友一起负责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从早6点到晚10点,他们拿出自己在部队时保留下来的军大衣抵抗早晚的寒冷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我们都是当过兵的,肯定要冲在前面。”在这里,傅潇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便找到了归属感。毕业之后,他想去做一名消防员,继续做有意义的事情。

  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始终是学校社会实践的主题,无论是退伍复学的学生还是普通的大学生,他们都在“乘风破浪”之旅中体会着担当和使命。在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里还有一个叫作“衡阳群众”社会实践团,这是一支由3000多名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每年他们都要在全市范围开展医疗卫生、科技创业、大学生支教等志愿服务工作。

  前不久,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谢卫东就跟随“三下乡”团队成员一起去往衡阳县洪市镇,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举办了交通安全防范、暑期防溺水等知识科普性讲座,还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校团委书记漆在林介绍,每一年,带队教师都会根据专业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实践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营销策划和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当地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还有很多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承担起乡村小学的支教工作。“未来,学生们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家乡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漆在林说。

  3年的大学生活里,谢卫东还曾参加学校举办的湘江河保护行动、植树节活动以及关爱敬老院老人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经历让他在组织协调、文案策划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还会对志愿者定期进行严格的培训,让大家收获更广的知识。

  “唤起历史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讲红色故事。”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副校长余孟辉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0多年了,在他看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政教学的转化,是创新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

  用历史驱动发挥红色基因的涵养功能,党建驱动发挥红色堡垒的政治核心功能,文化驱动发挥红色文化的引导功能,实践驱动发挥红色实践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探索形成的“四轮驱动”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引擎的新方式。

  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场,史料史实转化为教材,革命遗址转化为课堂……学校在衡阳抗战纪念馆、陆家新屋、夏明翰故居、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蔡伦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了近万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跨越时空触摸红色革命历史的脉搏。

  2020年夏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的活动,傅潇更愿意称之为一次“军营拉练”。那天,傅潇和团队成员共徒步20多公里前往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他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诸如此类的“红色寻访”活动还有很多,如“红色故事进宿舍”“红色故事路演”等日常校园实践活动,学生们成立不同的演讲小分队,采用进宿舍宣讲、校园路演等方式,成为校园传播红色故事的“蒲公英”;“我和国旗合个影”“烈士公园清明祭扫”“五四颁奖典礼”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则在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一张照片、一次集体合唱、一次祭扫,在特别的日子带给00后大学生的是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每一年,漆在林都会带领学生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唱红歌,他们还会分成表演组和制作组,形成一支红歌MV。歌声和画面总能成为感染情绪的有效方式,当一幕幕祖国经济腾飞、高楼大厦林立、火箭发射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漆在林能感受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构筑起坚实的“红色堡垒”更需要理论知识的培养,如何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更有效地结合?

  余孟辉认为,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红色精神、理论原著与个人的理想信念、成长发展结合起来,“教学方式要兼顾深刻性和易学性”。

  多读原著,多学原文,每天读点儿马克思,穿越时间悟真理,是学校的另一种上好思政课的“秘诀”。同时,学校组织辅导员坚持每个月结合形势政策主持理论宣讲主题班会。

  《宣言》是理论学习的最经典书籍。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读好这本理论经典著作,学校想了很多办法。结合欧洲近代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来研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史和理论创作史来研读,结合文本的核心思想和唯物史观来研读……余孟辉发现,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每个段落、每一句话,才能明白为什么唯物史观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什么新时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教学和读理论原著是一个有机体,不可分割。”学校党委书记刘文君认为,上好大思政课,就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傅潇,暑假来临前一直忙碌在校园里——参与校园消防安全巡逻、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变身为图书搬运工……这是他所在的“老兵连”志愿承担的校园服务工作。9月,他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教官”,肩负大一新生的入学军训任务。

  “老兵连”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特别的学生组织。2018年,学校以退伍复学的青年为骨干组建起了一支队伍,由他们承担校园秩序维护、志愿服务等。经过4年的发展和扩大,如今的“老兵连”里也有了一些普通同学的身影,他们的服务口号“有困难找老兵连”传遍校园。

  傅潇是在2019年加入“老兵连”的。那年,刚从部队退伍的他重返校园时,便被学校里一座“航母”造型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每年开学季,这座特别的建筑都是吸引大批新生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热血青年们也开启了人生的“乘风破浪”之旅。

  在军营里,“独立和成长”“使命和担当”是傅潇的关键词。2017年,傅潇18岁,他应征入伍。两年的部队经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岁生日的那天,恰逢部队出任务,需要在野外进行三天两夜的实战演练,他的职责是携带部队所需的电台,为了保护设备不被雨淋湿,他在牛棚里一夜没睡。那一夜,傅潇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到学校的他,依旧会被“使命感”吸引。

  长期以来,“老兵连”的底色就是“红色”,这种力量是吸引傅潇加入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当地疫情反弹,傅潇和“老兵连”的战友一起负责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从早6点到晚10点,他们拿出自己在部队时保留下来的军大衣抵抗早晚的寒冷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我们都是当过兵的,肯定要冲在前面。”在这里,傅潇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便找到了归属感。毕业之后,他想去做一名消防员,继续做有意义的事情。

  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始终是学校社会实践的主题,无论是退伍复学的学生还是普通的大学生,他们都在“乘风破浪”之旅中体会着担当和使命。在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里还有一个叫作“衡阳群众”社会实践团,这是一支由3000多名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每年他们都要在全市范围开展医疗卫生、科技创业、大学生支教等志愿服务工作。

  前不久,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谢卫东就跟随“三下乡”团队成员一起去往衡阳县洪市镇,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举办了交通安全防范、暑期防溺水等知识科普性讲座,还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校团委书记漆在林介绍,每一年,带队教师都会根据专业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实践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营销策划和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当地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还有很多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承担起乡村小学的支教工作。“未来,学生们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家乡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漆在林说。

  3年的大学生活里,谢卫东还曾参加学校举办的湘江河保护行动、植树节活动以及关爱敬老院老人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经历让他在组织协调、文案策划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还会对志愿者定期进行严格的培训,让大家收获更广的知识。

  “唤起历史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讲红色故事。”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副校长余孟辉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0多年了,在他看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政教学的转化,是创新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

  用历史驱动发挥红色基因的涵养功能,党建驱动发挥红色堡垒的政治核心功能,文化驱动发挥红色文化的引导功能,实践驱动发挥红色实践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探索形成的“四轮驱动”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引擎的新方式。

  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场,史料史实转化为教材,革命遗址转化为课堂……学校在衡阳抗战纪念馆、陆家新屋、夏明翰故居、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蔡伦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了近万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跨越时空触摸红色革命历史的脉搏。

  2020年夏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的活动,傅潇更愿意称之为一次“军营拉练”。那天,傅潇和团队成员共徒步20多公里前往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他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诸如此类的“红色寻访”活动还有很多,如“红色故事进宿舍”“红色故事路演”等日常校园实践活动,学生们成立不同的演讲小分队,采用进宿舍宣讲、校园路演等方式,成为校园传播红色故事的“蒲公英”;“我和国旗合个影”“烈士公园清明祭扫”“五四颁奖典礼”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则在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一张照片、一次集体合唱、一次祭扫,在特别的日子带给00后大学生的是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每一年,漆在林都会带领学生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唱红歌,他们还会分成表演组和制作组,形成一支红歌MV。歌声和画面总能成为感染情绪的有效方式,当一幕幕祖国经济腾飞、高楼大厦林立、火箭发射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漆在林能感受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构筑起坚实的“红色堡垒”更需要理论知识的培养,如何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更有效地结合?

  余孟辉认为,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红色精神、理论原著与个人的理想信念、成长发展结合起来,“教学方式要兼顾深刻性和易学性”。

  多读原著,多学原文,每天读点儿马克思,穿越时间悟真理,是学校的另一种上好思政课的“秘诀”。同时,学校组织辅导员坚持每个月结合形势政策主持理论宣讲主题班会。

  《宣言》是理论学习的最经典书籍。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读好这本理论经典著作,学校想了很多办法。结合欧洲近代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来研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史和理论创作史来研读,结合文本的核心思想和唯物史观来研读……余孟辉发现,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每个段落、每一句话,才能明白为什么唯物史观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什么新时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教学和读理论原著是一个有机体,不可分割。”学校党委书记刘文君认为,上好大思政课,就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