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行”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22-07-22 07:26:18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多篇多处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其中关于“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也凸显出面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因素,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

  穿越时空的真理之光。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逻辑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和将来遇到的问题,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时至今日仍然有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尽管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一些新情况新特征,但当今世界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英国广播公司在1999年和2005年先后举办“千年思想家”和“古今最伟大哲学家”的调查,马克思两次榜上有名,且位列第一。这表明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创造奇迹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不只深刻改变了世界,更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就纵向而言,近代以来,无论是创立中国,还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抑或是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就横向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曾长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奉为圭臬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不断,社会矛盾呈现某种激化态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则展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因此,“中国之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合理性、有效性。

  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革命性改造,同时又紧密结合当时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就使得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革命与建设的有机统一,以致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并成为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无数理论解读中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这三者使得马克思主义犹如“一整块钢铁”,具有高度严密的逻辑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鲜明的价值取向。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还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时,他们就积极地为劳苦大众而发声。随着世界观、历史观、革命观的转变,他们的这一价值追求越发自觉清晰。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革命变革特别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后,自觉地将之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运行趋势,提出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演进规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终探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可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价值取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的温暖底色,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光辉和道义力量。

  行之有效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一代代中国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之路。其中,在思想指导下,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理论指导下,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断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民族踏上走向强起来新的伟大征程。

  筑牢信仰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苏共失去政权有诸多因素,但与苏共后期主要领导人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密切相关。这从反面启示我们,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必修课和“看家本领”。在新的赶考路上,面对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筑牢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信念根基。近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日前出版的《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反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们要把学习《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学习其他各卷等贯通起来,领会好把握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从而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坚持人民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无论是革命时期“解放劳苦大众”,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抑或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牢记中国是什么、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当前,尤其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自觉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重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1942年2月,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2022年1月,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两者时代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解决问题的实践导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必须有“本领恐慌”意识,坚持以知促行,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将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善于把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聚力做好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答卷”,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局面。

  推进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宝贵经验之一,坚持理论创新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深化着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实逻辑的统一,彰显着当代中国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更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赵慧,南京市浦口区委党校;王锁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