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党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发布时间:2022-07-16 07:13:51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党史观是对党的历史的根本看法与根本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决议》就是在正确党史观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历史观的生动阐释。

  真实客观性是党的历史的生命,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正确的历史结论。习指出:“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决议》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反映建党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具体、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我们党经历过的一些曲折和出现过的失误,既不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尊重历史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党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决议》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支流,突出百年党史的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突出党百年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准确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个方面的辉煌成就,总结了其中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以客观、公正、全面的历史叙事,使人们深刻认识中国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新时代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标识性意义。《决议》不仅是书写历史、着眼现在,还将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真实客观性作为前提,《决议》必然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也非常善于从历史中获得启迪,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决议》对百年党史进行梳理归纳,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本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细节中突出重点,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中国百年赶考成功的密码,是建党百年历史规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凝练,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反映了我们党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智慧,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担当。从“十个坚持”中,能够深刻领悟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历史容不得虚无、裁剪、。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客观规律性的错误思潮。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企图通过否定党的历史,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妄图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从而把我们的制度搞垮、把人心搞散,用心极其险恶和歹毒,严重威胁我们党的执政安全。习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决议》用成就说话、用史实发声,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总结为五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这五个方面的重大成就,诠释了中国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和胜利密码;揭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功业;揭示了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揭示了中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党的百年奋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五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及其所揭示的三个方面重大关系,用令人信服的结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让历史虚无主义无处藏身。

  历史发展整体性,就是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要求完整准确理解和认识历史,反对任意肢解、断章取义。《决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引导人们完整把握百年党史,用联系的、发展的而不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研究析理,使人们全面了解和把握我们党、国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来龙去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激励人们增强历史自信,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