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真人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5 23:06:14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11月14日,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和线上同步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1月14日,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和线上同步召开。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主持开幕式。会议主题为“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主会场分两个阶段进行主旨报告,6个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

  大会主旨报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万光侠主持,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围绕“全面精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分别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主体向度”,展现了中国道路的“世界向度”,表达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向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具有的全新的世界意义。从中国道路的世界向度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国向度,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底蕴。

  南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逄锦聚指出,中国成立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奇迹,而且在理论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理论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但从人类发展道路新开拓和人类文明新创造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就和实践意义作出了最新的概括,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文明形态都有本质性区别,它以全新的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进行了理论解读。他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强化三种视域:历史视域、现实视域、未来视域;承载三种使命,其一是自觉守护和有效传承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历史学脉;其二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其三是自觉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探索和理论创新。

  第二阶段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主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以“树立包含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富裕观”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追求,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境界,开阔了共同富裕的领域,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确方向。精神生活富裕包含多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生活富裕。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针对如何选择和运用好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他认为,首先要了解研究方法的功能。其次是把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再次是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现代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迈进工业社会的启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向更高阶段发展提升的重要标志和动能力量。肇始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现代化,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普适性成果与资本主义国家“专利”的双重属性。现代化的此种双重属性,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导引着现代化的全球化进程,但在当今时代,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崭新、独特且具有颠覆性、震撼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已经给予现代化以全新的诠释,强有力地印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非凡价值与重大意义。

  分论坛议程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分论坛专家作主旨报告,第二阶段先由获奖表进行学术报告,后由专家围绕论文的优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一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继文主持,主题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构建”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炼更具标识性的概念范畴。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意蕴”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非西方国家以其创造性的历史实践积极契入现代人类文明进程,融入并改变世界历史体系的文明探索之路,内在蕴含着深层的文明理念、文明实践和文明追求,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而且是一种更高文明形态的创新,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明开拓和创造。它蕴含着把握时代文明特征和发展趋势、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重构了现代化发展的文明逻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就“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话题进行了交流。他首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了发问,指出了破题之所在,即构建一种具有原创性与解释力的、被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能够回应时代甚至能够引领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接着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时的误区,警惕走向只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与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极端。他进而提出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整体思路:一是确立经典文本的研究主线,明晰资本逻辑的来龙去脉;二是转变思维方式;三是勇于直面真问题,从阐释马克思走向分析时代命题、答疑实践解惑;四是从马克思的主体性走向写作者本人的主体性;五是从学术研究走向思想创造。

  分论坛二由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主持,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清华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作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三是坚持中国道路,四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五是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究竟“新”在哪里?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察的新维度、“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术语、“新”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超越、“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新元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而且积累和发展着越来越厚实、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活生动的因素。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从三个层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进行解析: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从五个维度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超越进行了解读: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文明形态,对以私有制为主导的文明形态的新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对资本至上的文明形态的新超越;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对片面异化发展文明形态的新超越;倡导包容共建、和平共处的文明形态,对狭隘对抗的文明形态的新超越;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坚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文明形态,对照搬依附型文明形态的新超越。

  分论坛三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史家亮主持,主题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围绕“‘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进行了发言。他谈到,“课程思政”在广义上泛指通过高校所有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而开展的思政工作,在狭义上特指通过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所开展的思政工作,当前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通常指后者。“课程思政”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隐教性等特点,开展“课程思政”要坚持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呼应的原则,并通过多种路径发挥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俭围绕“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解读。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场域之中,我们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寻求大数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重点应在六个视阈点方面重视转换:一是大数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转换,二是教育价值域转换,三是教育问题域转换,四是教育实践域转换,五是教育的话语转换,六是教育的协同育人转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契合,与现实共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从存在与空间双重视角对“生命共同体的融合建构”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人的存在与空间,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的存在有虚拟与现实两种存在。从空间发展变换史的角度看,空间亦有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两种形态。探究人的存在与空间问题,核心在于正确把握人的存在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人的存在与空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样态。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从智能思政的相关问题切入,围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发展”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智能思政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它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时代新气息,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新形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要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数据库、研制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制导术、锻造思想政治教育云端实践场域、培育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方面着手和下功夫。

  分论坛四由《学术论坛》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主任林智荣主持,主题是“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精神谱系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以“中国人精神谱系的共同性质及意义”为题,对中国人精神谱系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中国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中,以无数的汗水、鲜血、生命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二是中国人精神谱系是中国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生动展现。三是中国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与伟大时代精神的精华凝练。四是中国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取得伟大辉煌的政治优势。五是中国人精神谱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精神谱系与中国的坚强领导、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百年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一道,共同助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围绕“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谈到,党的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国百年辉煌历史铸就的永恒精神丰碑。系列革命精神是党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的集中反映,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不同阶段党的历史的重要精神标识,并在精神维度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革命精神谱系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英雄榜样,而且蕴含着中国独特的精神品质,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永恒精神动力。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以“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多维阐释”为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中国承担着三重历史使命:民族意义上,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意义上,贡献中国智慧;终极意义上,实现。

  分论坛五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者春主持,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着重强调了经典文本“六大要素”总体性研读方法:一是时代背景,二是文献学和版本学,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田野调查”,四是 “四个分清”方法,五是各种评论,六是论著风格研究。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以“习经济思想是21世纪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习经济思想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系统构建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市场决定作用理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内容和成果,实现了经济发展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把党的领导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突出了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从理论上解释了党的领导是如何使中国进一步取得发展先机的独特优势,更将是中国经济在强起来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围绕“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进行了主旨报告,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文献及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明确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蕴在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方位、阶段目标、基本特点和理论贡献。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破解难点与路径选择。

  分论坛六的主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由《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刘要停主持。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凤才教授围绕“对待现代性的四种立场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进行了发言,他提出,对待现代性大致有四种立场:坚持现代性;告别现代性;重建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他认为,在对待现代性问题上,既要承认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内涵,又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中国立场;既要吸收、借鉴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又要减少、避免现代性的负面效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确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类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为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可以在现代性批判这条理论主线上来解读。在指向现代西方主导思维方式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全面出场的重要基础;在指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取向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为绘制当代政治哲学的图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点;在指向现代西方根本政治存在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介入了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琴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逻辑探究”为题指出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从1920年代卢卡奇等人的代表作出版直至今日也即21世纪20年代的发展历程。在这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聚焦的主要问题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持续批判。

  本次大会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先声、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海派经济学》《广西社会科学》《政治人类学评论》《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学习论坛》《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期刊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