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的内涵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15 10:04:29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摘要】马克思劳动观是中国人劳动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新时代的马克思劳动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因此,必须深刻把握劳动的重要作用,将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各方面。

  【摘要】马克思劳动观是中国人劳动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新时代的马克思劳动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因此,必须深刻把握劳动的重要作用,将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各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观 新时代 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劳动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劳动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新时代的马克思劳动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因而,理清其内涵和价值,对维护劳动者主体地位、促进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合理分配、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对马克思劳动观进行解读。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后者强调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物质活动。从内涵上可将马克思劳动观分为“自由劳动”“物质劳动”“雇佣劳动”等几方面,这在马克思的不同著作中都有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解读了劳动的内涵,并将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作为衡量标尺,揭示出异化劳动的本质及其四种形式: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第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劳动是人获得基本需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论证了理论。因为没有消灭分工,“物质劳动”仍属于“劳动一般”,所以“物质劳动”并没有实现自主劳动。在《资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的实质,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丧失了实际意义,成为资本家榨取资本积累的工具。

  综上而言,马克思解读劳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实现劳动解放。马克思对于劳动概念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立足异化劳动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指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这就在批判异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扬弃异化的方法,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消灭私有制以及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第二,立足雇佣劳动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对抗,以及人受物统治的社会关系,并指出物支配人的根源在于“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隐藏的真相,即劳动创造资本的真相:工人不仅通过劳动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资本家。资本家的价值增值是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而逐步积累的,价值增值的来源并不是直接意义上的资本,而是劳动。在《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阐释了劳动解放的条件与内涵:只有社会才能真正解放全人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结合新时代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劳动观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思想体系,为新时代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提供了重要遵循。

  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劳动的作用要通过劳动者来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习阐释了新时代劳动对劳动者的价值内涵,并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者不仅可以自由劳动,而且可以通过劳动追逐个人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全体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未来我们还将依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拓宽了劳动美学的审视视角。“劳动最美丽”,不仅指劳动行为的美丽,而且要求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塑造出美丽心灵、高尚道德和品格。习指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劳动相联系,制定了新时代评价劳动价值的社会标准,主张任何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差别、歧视地对待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并要求通过价值塑造、劳动实践、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

  对劳动者的劳动态度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劳动者具备自主、敬业、奉献等精神,是辛勤劳动的基本标志。劳动者要克服不劳而获等错误价值理念,树立勤奋致富的劳动观;要诚实劳动,诚信、责任、实干,脚踏实地干事创业;要不甘平庸,与时俱进,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劳动,积极进取、勤学勤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岗位实际,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

  要求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两种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时代特点、民族风范,是全体劳动者必须汲取的精神营养,是全民族的思想引领。要树立劳模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继承和弘扬劳模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要注重重塑工匠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劳动观为指导,以“大国工匠”的执着信念、精益求精的追求,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新时代,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观,深刻把握劳动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各方面。

  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技术进步使科学技术在劳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使科学价值论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科技价值论中蕴含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思想,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不断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综合素质,尤其要培育科技高端人才。

  将创新劳动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劳动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话语权及其竞争优势。创新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知识和才能的积累程度决定其创造能力的大小。要加大广大劳动者的教育与培养力度,既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过硬专业技能,提高劳动质量与效率,又要提升劳动者的道德修养,为国家塑造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始终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劳动者,不论何种职业类型,他们都应得到尊重与鼓励;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与改革,提升劳动者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让他们拥有更加体面的工作;树立正确的益利观,依法处理劳动关系纠纷,构建起以人为本、互助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家培育项目“新中国工厂制度变迁(1949-1979)”(项目编号:MLMJ17A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