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强国”(名家讲坛系列思政选修课)第二讲线上举行

发布时间:2022-07-14 16:02:57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3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强国”(名家讲坛系列思政选修课)第二讲于线上举行。

  (记者 查建国 陈炼)3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强国”(名家讲坛系列思政选修课)第二讲于线上举行。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允熠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两个相结合’的理论进路”的讲座,主要围绕三个大问题作了展开。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主持。

  针对如何明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演进历程的问题,张允熠认为,“两个相结合”源于“一个结合”的提法,他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段,提出中国人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没有文化、心理上的障碍,二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其次,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演化进行了系统阐发。1938年4月,艾思奇提出了“哲学研究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同年10月,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明确表述“第一次结合”,此后,这一原则被不断运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并内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语境的梳理,他认为,在这一命题阐发的初始阶段,其意蕴中已经包含着“两个相结合”的思想要素,但由于当时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的重点放在了“第一个结合”。

  针对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探索的问题。张允熠表示,“第一个结合”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课题,党的领导人和学界对此也有许多回应,多位专家学者都论述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的讨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核的另一维度。张允熠表示,早在1998年,在自己的著作《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便已对“两个结合”做出了具体论证,“第一种结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在革命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第二种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新时代更要解读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蕴。张允熠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叙事起点,极具时代价值。他提出,“第二次结合”在习治国理政论述中具有深厚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这一鲜明理念的文化基因。他总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相结合”在文化传统、道德体系、法理体制、政治层面上的体现,“两个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叙事的逻辑起点,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心学的结合”等问题,张允熠均作了回答。

  张志丹在讲座总结环节勉励师生们要学习张允熠教授潜心钻研的求索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将研究各领域融会贯通的“正大”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他认为,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亦不从传统文化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和发展”等都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本次讲座融思想性、政治性、思辨性和前沿性于一体,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助力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讲思政课的课堂自信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