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时评】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作用的三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2-07-13 21:42:46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是理论的使然、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意义重大而深远。

  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们,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未来社会有很多美好的构想,但他们并没有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也就很难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愿景,它是“好”的理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它为民众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它是“行”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显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所在。正因这样,马克思主义始终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探究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困境,它是“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行”的理论、“活”的理论,正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作用的理论逻辑,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新的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知先觉者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中国。一批杰出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师大家,他们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回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历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历史深刻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助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如果坚持得不好,发生了动摇,就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重大损害。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历来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下,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彰显。同时,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各种观念同时存在、相互交织,民族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加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才能真正揭示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否则,就可能陷入神秘主义、不可知论、虚无主义的泥沼。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等,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实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只有真正学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才能更好各种错误思潮,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磅礴伟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21FKSB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