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多维审视

发布时间:2022-07-12 00:14:03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摘要】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的显著优势。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既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质所决定,又为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所作出的伟大创造与取得的根本成就所证明。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光辉,从而为更好坚定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是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强大威力,科学阐明了我们党推进伟大工程、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原因,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真理光辉提供了全新视野和宽广思路,要求我们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阐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要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中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为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理论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中国百年奋斗所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线]这同样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

  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3]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内容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固守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普遍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但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则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而需要作出新的概括与新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从总体特征来说,就是要坚持习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的思想本质和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伟大思想革命的价值在于其指向社会革命。因此,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4]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实践性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由马克思兼具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以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作为政治家,马克思以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社会为目的。正因为如此,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阶级性和实践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6]在这里,阶级性和实践性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即改变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魅力,也是其超越以往任何思想体系的巨大社会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经历170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立足新时代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作出更全面的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7]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就从科学本性、价值立场、社会功能、理论品质等方面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的历史上,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习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8]《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重大理论判断,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9]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前进的康庄大道。这就是说,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这种以科学和真理为根据与支撑的信仰是中国人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把伟大建党精神首要内容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指明的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理解得越深刻,理想信念就树立得越牢固,在前进征程上就不会为迷雾所惑,也不会因为惊涛骇浪而动摇。因此,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其中真学真懂是前提,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理论真谛,那就不可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说起话来就会言不由衷、缺乏说服力,遇到挑战就缺乏底气和战斗力。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0]两者相结合就产生了,领导人民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民自身解放的道路奋勇前进,把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的力量,说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以及党自身的组织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战斗力。因此,习要求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发展。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的学问而是行动的哲学,而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并得到检验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发展和开放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其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发展相对于静止而言,开放相对于封闭而言;但两者又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事物如果处于封闭的状态,那它必然是静止的,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了;如果处于开放的状态,处在同外界的交流互鉴中,那就必然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距今已经170多年了,其之所以还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能够及时吸收科学发展新成果、总结社会实践新经验、作出思想理论新概括,在应对时代课题、适应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它才能成为人民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在人民谋求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变为现实,才能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立足科学性、为了人民性、指向实践性、着眼开放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的百余年间,时代、国情、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改变中国、极大影响世界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这同中国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相关,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决议》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2]这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就伟业的根本原因。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已阐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13]强调的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科学理论的确具有引领实践走向成功的社会功能。那么,对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人来讲,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生过失误甚至犯了严重错误呢?究其根源,问题不是出在理论本身上,而是出在理论的具体运用上,是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出现了问题。正如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14]这就是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我们的实践就能获得成功;以错误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就会导致实践的挫折甚至失败。

  在中国人的话语体系中,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风。自从同志在延安时期为我们党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来,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把坚持弘扬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风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创新,学风概念的外延已由最初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逐步扩大到对待包括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其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在改革开放时期,同志针对我们党历史上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不良学风,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党的十五大把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同时,同志强调,学习科学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和运用科学理论,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不仅在许多场合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且就端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些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强调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这就为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面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6]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优良学风,就必然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威力、体现中国实践伟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习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7]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不过在党的早期由于党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和缺乏实际经验,那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全党而言还处于自发状态,尚未进入理性的自觉。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和同志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进入自觉状态并在党的领导层形成共识,这也是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摆脱共产国际决议的束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高度自信的充分表达。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引领中国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通俗性的凝练表述,其学理性阐释和精神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相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效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在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我们称之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前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后者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其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有效指导中国实践,作出中国人的实践创造;同时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人的理论创造。“相结合”是体现这一本质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与手段,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国人不可能作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中国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有今天这样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在“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对于中国人的伟大创造,我们党都及时从理论上予以概括总结,以便更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中国的实践伟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信心和意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党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加之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实践中走了一条曲折的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同志就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因此,党的十三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把党成立以来作出的实践创造概括为找到了“两条道路”,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20]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造、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和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创立了理论。党的十五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把党成立以来作出的理论创造概括为创立了“两大理论”,即思想和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为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为理论。”[2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和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新的探索中继续总结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对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把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合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实践创造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科学阐释。这样一来,党的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划分为两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再次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党的报告所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3]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理论相并列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出梳理概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发展为道路、理论、制度三个层面;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习还深刻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成立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概括总结,作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大理论判断,[24]集中展现了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时期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非凡勇气与重大成果。

  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25]这条正确道路的探索和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不照搬外国模式,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而是立足本国国情,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伟大创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理论贡献、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百年来党的历史表明,“中国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相互映照,彼此支撑,须臾不可分离。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从伟大事业的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的话,那么,中国能则从伟大工程的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因此,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为了使理论教育更加切实有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的全面建设,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和不断发展壮大。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装,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完全契合了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需要,于是一批最先觉悟了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此促成了中国的诞生。可见,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没有中国的产生。中国成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指明的人类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以及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26]的崇高精神作为动力,一代代中国人为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伟大精神和中国精神谱系的激励下,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中国的百年历史,从指导思想的角度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从初心使命的角度看,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习指出:“中国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带领人民在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两次伟大飞跃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强起来的新的飞跃。习指出:“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8]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决议》重申了这一基本观点,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中全面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在党史和中华民族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就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进一步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实际的结合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决议》在阐述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29]中国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在延安时期,同志就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伟大的工程”并论述了它与中国革命伟大事业的关系问题,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30]从此之后,几代中国人不断开创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动员力空前提高,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由当初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到党的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1]这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特别是习提出,“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32]“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3]等等。这些新的重大理论判断,都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阎树群,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理论建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