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发布时间:2022-06-06 11:38:26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018年5月2日,习在考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马院建设,同时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永葆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重要基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也要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而彻底走出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怪圈,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把马院建成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要回答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正如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个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对这个主题做出系统的、严谨的理论阐释。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要紧紧围绕中国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用百年党史着力讲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从原理高度把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科学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聚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大成果,重点研究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化理解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要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旗帜鲜明反对和各种错误观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碰撞并经过网络传播放大,舆论异化和从众效应明显,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新闻观、“公民社会”等各种思潮涌现。这些所谓的“创新”结论扰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人民价值观冲突、信仰模糊,进而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尤其是正在成长期的大学生,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危害无疑是巨大的。这些错误思潮目前呈现出更新周期缩短、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受众范围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扬马克思对社会思潮的批判精神,直面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回归问题本身,注重社会思潮所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分析,而不是纯道德的评判。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同时,也要注意区分学术领域的封闭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关系,保证学术问题学术领域内讨论,形成理论共识前禁止网络传播的良好风气。最后,面对各种错误观点时,我们要勇于发扬斗争精神,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要紧密结合各二级学科特点,做到统分有序,集成创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维度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路径,摆脱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在经济领域,坚决新自由主义的侵蚀。第一,在所有制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三,在维护群体利益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在政治领域,认清“民主”的实质。首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民主”,它只不过是对西方政治法律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炼,具有片面性和欺骗性。我们必须坚定我们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次,高度警惕西方“民主”对我国的渗透破坏,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领域,研究和警惕“普世价值”的渗透。一是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动态分析,及时掌握包括西方“普世价值”在内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二是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深入揭示“普世价值”的内在矛盾。三是要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批驳“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社会领域,首先,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基层民主的治理模式,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次,建设坚持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再次,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在生态领域,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保护自然与以人为本有机统一的思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视生态价值观的作用,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要具体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职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具体实践和探索中,一是要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意识,以增强相关主体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认同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制定全方位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体系,也就是说责任主体只有具体到人,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实;三是要划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中各主体的责任边界,尤其是各级党委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责任关系,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衰减效应。要把考核督导机制纳入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中去,对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失责行为追责到底。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构路径研究”(20AZD013)阶段性成果】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政治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国家安全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与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两会”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通过实施有效的疫情管控措施,率先在经济上实现复苏。与此同时,一系列超常规政策的出台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力量。

  “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对标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在规则制定中把握主动权和线

  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客观性认识、本质性理解与自觉性认同是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的必然逻辑。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性,就体现在它强调各国在追求本国正当利益时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项具有牵引作用的关键性改革任务,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期推进改革正确的方法策略,是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