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m6米乐娱乐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发布时间:2022-06-04 23:39:30 人气: 作者:小编

  pg电子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是的创立者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上超过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理论成果,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联合推出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本片分为上下两集,共100分钟。

  在筹备过程中,本片主创团队在国内外大量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档案、文献资料,并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俄罗斯等地实地拍摄,力求真实地反映马克思成长、生活、研究理论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千年古城特里尔。没有上过小学的马克思在深受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启蒙教育。特里尔中学民主自由的氛围让17岁的马克思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宏大志向。1835年10月,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大学时代,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从一幅刻画着马克思最早形象的石板画到“博士俱乐部”中慷慨激昂的年轻人,奋发读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满23岁的马克思凭借一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了追寻真理,与旧世界的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马克思先后做过《莱茵报》的主笔、《德法年鉴》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不但与终身的爱人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与一生的革命挚友恩格斯开始了伟大的事业,而且在思想上也完成了从唯心主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义向的转变。

  19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的欧洲大陆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驰骋的疆场。从德国到法国,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欧洲大陆到大洋的彼岸,马克思为了革命事业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甚至成为没有任何国籍的“世界的公民”。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在抵达伦敦后,马克思立即展开了对救济各国革命流亡者的工作,和恩格斯一起创办杂志总结革命经验和宣传革命理论。在伦敦,在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关心和支持各国工人运动,老朋友恩格斯在经济上和研究上都给予了马克思无私的帮助。经过长达数十年辛勤工作,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展现了“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家品质,由此形成的良好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到了三个女儿,她们也都成为了坚定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妻子和大女儿的去世给晚年马克思造成了沉重打击。1883年3月14日,为人类解放奋斗一生的马克思逝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马克思的墓地成为了全世界革命者心中的圣地。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马克思的未竟事业,整理和出版了他的著作,继续领导各国工人运动。

  总导演闫东坦言,《不朽的马克思》对他来说是一部意义不同寻常的作品。但是当记者想就此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却一定要和记者先聊聊一部他在20年前拍摄的片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8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编译局合作了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纪录片《宣言》。“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拐点,是我第一次独立担纲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总导演。”闫东说。

  对一个33岁的青年导演来说,这个题材本身就意味着沉甸甸的分量。“当时有两个重要的选题摆在我面前,我对《宣言》‘一见钟情’。算不上年少轻狂,就是感兴趣。薄薄一本小册子,不到两万字,却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出版的版本、次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作品之一。两个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我想知道,这么有才华、有激情的两个年轻人,是怎么写出《宣言》的。”

  “当年中央编译局撰稿组有5个人,4个现在已经退休,最年轻的冯雷,是我们今天《不朽的马克思》的总撰稿。”时隔20年,两家单位再度合作,老朋友欣喜聚首,闫东不得不感叹,缘分妙不可言。

  闫东说,自己很幸运,30岁刚出头,就遇上这么个好选题,如今被称为“老炮儿”的他们,当时都还年轻,在创作灵感激烈碰撞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着思想的洗礼和锻造。“对我的创作、人生都产生很大影响。”

  “马克思最感染我的,是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17岁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一生践行不辍,坚持不断学习,即使4次被驱逐,颠沛流离,晚年贫病交加,当女儿们问他:‘您的特点是什么?’马克思回答:‘目标始终如一。’”20年后的今天,闫东把沉淀过后更深入成熟的思考与领悟,艺术化地融入《不朽的马克思》,他说100分钟的片子,不敢面面俱到,只希望当年影响过自己的思想之光,也能照亮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前行的路。“我们今天太需要这种接地气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