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ku真人“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

发布时间:2022-07-14 10:47:02 人气: 作者:小编

  ku真人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在追求真理、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同时,也是同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展开辩论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也越辩越明。《哲学的贫困》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他“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正是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进行了首次科学的概述。

  蒲鲁东是法国小资产阶级派的庸俗的经济学家,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辩护,将现实的生产关系看成“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关系而自生的思想”,看成是“原理和范畴的化身”。蒲鲁东认为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们头脑中思想的表现,因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便“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是应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基于此,蒲鲁东主张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到处散布改良主义的观点,造成了工人阶级思想混乱,同时不利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为了消除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工人阶级认清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真实面貌”,“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马克思于1847年撰写了《哲学的贫困》。

  在蒲鲁东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他将经济运动、产品生产等都归结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范畴,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这种唯心史观,指出“在一切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动的永恒下面没有历史可言,即使有,至多也只是观念中的历史”。与这种观念的历史相反,马克思认为正是“历史的运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工业的运动给我们提供了工业产品”。马克思进而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动因,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们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约言之,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因而,“这些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针对蒲鲁东拙劣地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对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机械地将经济范畴划分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认为两者相加便构成其所固有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只是借用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表面用语,却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降低到极可怜的程度”。在蒲鲁东看来,要解决问题似乎很简单,只需要保留好的方面,消灭坏的方面即可。可事物的辩证运动并非易事,而是“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蒲鲁东形而上学的经济思想,澄清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辩证运动。蒲鲁东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看成是所谓天然的、不受时间影响的、永远支配社会的自然规律,对此,马克思指出机器作为一种生产力,它并非经济范畴,而“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明确强调生产力借以运动的那些关系即生产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破坏旧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对人们观念、思想的生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蒲鲁东停留于“理性的纯粹以太”中假定一种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认为人们的观念、范畴和原理不过是在其中出现的历史顺序。简言之,他认为是人们头脑中的原理创造了历史。针对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历史无法依靠公式来创造,只有从现实的人本身出发,把人当作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研究“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进而探寻“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才是回到研究历史的真正的出发点。基于这种历史观,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指出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统治下,逐步掌握和累积封建社会形成的生产力,以此形成阶级,之后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推翻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度,将社会改造成资产阶级社会。无独有偶,在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现代无产阶级也不可避免地壮大起来。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着贫困。“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处于直接对立状态,贫困像财富那样大量产生”。因此,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而这必须以“旧社会的怀抱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揭示出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工具,而且还包括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生活的经济条件也是导致其阶级内部的对抗和冲突的根本原因。“竞争对资产阶级所起的破坏作用,将随着新生产力即新社会的物质条件在它的刺激下急剧地形成而日益增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着压迫的力量,当这种压迫累积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的“贫困”便不再只是“贫困”,而变成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不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蕴含着阶级对抗的尖锐化,蕴含着使其自身灭亡的一切因素。基于此,马克思指明工人阶级的反抗与斗争的目标,其前景是要“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以此取代旧的市民社会。简言之,劳动阶级本身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消灭一切阶级。

  恩格斯在为《哲学的贫困》德文版作序时谈到,马克思在此书完成之际,对于“他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特点”已经有了明晰的认识。《哲学的贫困》中阐发的理论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唯心主义的经济学”彻底决裂。更进一步讲,“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的贫困》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著作的入门读物。